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测定样本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分析技术,主要分析自旋原子核和强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工作原理是外加静磁场引起分子中的特定原子核选择性吸收射频,通过所吸收的能量诱导核自旋的跃迁并呈现在共振谱上。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测定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的无损非侵入性技术。其应用十分广泛,涵盖以下研究领域和行业:
原子核自旋与元素的核组成息息相关。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数目都是偶数,则其自旋为零,因而不能进行核磁共振(如4He,12C,16O)。如果有一个是奇数则呈自旋状态,则可进行核磁共振(如1H, 2H, 14N, 17)。这些原子核就像微小的自旋磁铁一样可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还会与其他自旋原子核相互作用形成自身磁场。
核磁共振仪记录在强磁场中原子核自旋状态时的相互作用。磁场让原子核像陀螺一样旋进(自旋)。当旋进核频率与外加射频的低频率一致时,旋进核会选择性吸收射频波能量。能量被吸收即表示旋进核和射频波发生了“共振”,核磁共振的名称由此而来。相对无线电波的固定频率调节核频率或相对核固定频率调节无线电波的频率都可以产生共振。
核磁共振时,外加磁场激发不同磁矩的原子核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激发态原子核吸收特征射频后回到低能态,并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原子核将能量传递给其他原子或溶剂的过程称为“自旋-晶格弛豫”。将能量传递给同一能量水平的相邻原子核的过程被称为“自旋-自旋弛豫”。这两种弛豫过程用时间常数自旋-晶格弛豫(T1)和自旋-自旋弛豫(T2)来表征,该常数用于解读共振波谱的结果。
核磁共振波谱是外加射频能量被吸收的谱图。谱图上原子核吸收能量的位置称为化学位移。化学位移受核周围电子密度的影响。化学位移受核周围电子密度的影响。如果核周围电子密度高,屏蔽了外加磁场,信号在核磁共振波谱上会向高场位移。原子核被电负性原子围绕时,核周围电子密度降低会产生“去屏蔽”效应。此时信号在核磁共振波谱上向低场位移。相邻原子核的自旋也会影响共振谱上的信号,还可能导致共振信号分裂,这种现象称为“自旋-自旋耦合”。
To continue reading please sign in or create an account.
Don't Have An Account?